行业新闻

森卓猎头_多只银行理财走出“破净”阵痛

正在修复的不仅仅只有银行股的估值,还有银行理财的净值。

对于银行理财来说,刚刚过去的两个月实在算不得太平 —— 据媒体统计高峰时期(六月上旬)曾有多达近130只净值型产品出现浮亏,而这还仅是大行、股份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。

一向以稳健形象示人的“固收+”理财净值为负,被舆论惊呼“打破保本信仰”,为银行理财本就异常艰难的去刚兑进程平添波澜。

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,这是银行资管业务“真”净值化转型的必经阵痛。5、6月份债市经历了两年来最猛烈的调整,底层资产价格波动直接穿透至产品表面,是采用市价法估值后理财业务的正常运行机理。

好的苗头正在发生。据记者最新统计,进入7月后,数十只固收+理财已经走出六月阵痛,净值回归。按同发行主体口径计,净值破1的理财产品已由高峰时期的约130只,大幅下降至最新净值披露日(绝大多数都为7月1~7月3日)的83 只。

但回归事件本质,不论账面收益回暖与否,接受净值波动都是投资人必具的意识。每一篇媒体报道实际上都助推了一场全民投教课,同样的路基金投资人已经走过,现在轮到了保本意识更顽固的银行理财投资人。

在银行理财子公司开业首周年,复盘这场净值化转型的必经阵痛,对25.9万亿(截至4月末)表外理财健康发展或有启示。

“崩了”的理财占比极小,数十只产品净值回归

此前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招银理财代销季季开1号,净值由低谷6月3日的0.9997,回归至最新净值披露日的1.0005;净值涨跌幅由同期的-0.25%上升至0.1%;同时,该产品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回升至0.24%。

之所以要专门点出这只产品的净值变化,是因为其开启了一场银行理财是否“跌落神坛”的大讨论。

跟它一样在修复的还有数十只净值型理财产品。此前每经记者曾梳理中国理财网得出:截至6月11日,国有行及其理财子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中,有129款净值在1以下。而记者按同口径查询,截至可查产品的最新净值披露日期(7月1日~7月3日),净值低于1的理财产品减少为83只。

也就是说,“固收+”理财正大面积收复河山。在讲净值回升的原理之前,我们需要厘清两个基本逻辑——

1.理财产品在未到期之前的净值回撤,实际上并未形成真正的收益损失。之前很多理财产品显示的年化收益是负数,是因为其把当下一个月跌幅放大12倍到全年的预亏。

2.净值回撤,即账面浮亏非实际亏损的银行理财占比也非常小。

梳理中国理财网数据可知:国有行、股份行和其理财子公司共在中国理财网登记4073只净值型理财产品,其中“破净”产品占比仅2.04%。按发行主体分:理财子公司发行的有49只;国有大行资管部发行的有9只(均为2020年之前发行的老产品);股份行发行的有25只。

它们身上呈现一个规律 —— 建仓时点成关键因素。

83只净值低于1的理财里面,有整整70只是在今年4月份以后成立的新产品。它们亏损的重要原因是成立期限太短,配置的大头即短久期债券的利率上行太快,导致债券估值快速下跌,相关产品还没有积累足够的安全垫。

“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因为成立时间短,所累积的票息收入不足以抵补所配置债券资产的下跌幅度,因此出现净值低于面值的情况。但其实很多产品并没有到向客户实际兑付的时期,所以我们预计未来随着债券市场回暖,净值会持续回升”,一名大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。

银行理财整体稳健,仍具配置价值

如果放在整个资管市场上与非银相比,银行理财依旧体现出了相对“稳健、安全”的优势。由于投资品种的属性,银行理财中的纯债理财长期扮演的就是固定回报角色。

以建信理财为例,当纯债券型基金指数最大回撤达到1.33%、超过63%的纯债基金最大回撤大于1%时,建信理财的净值产品平均回撤幅度仅为0.38%,远远小于同期债基回撤幅度。

横向对比全行业数据,建信理财已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率居于同业前列:平均超过业绩比较基准48bps,最高超出业绩比较基准133bps。记者了解到,截至6月20日建信理财已为超过138万客户创造理财收益近30亿元,开业至今不良率保持0。

事实上,银行理财净值回升企稳,不乏政策助推市场情绪升温的因素。就在6月17日国常会宣布推动金融系统全年向各类企业合理让利1.5万亿元的当晚,就已经有嗅觉敏锐的机构高呼“债基和净值(理财)有救了”。

一名股份行理财子公司投研人士告诉记者:央行近期流露出了“呵护”资本市场、稳定市场情绪的意图。

该人士指出:短期来看,对债市维持防御状态。但其所处团队一直没有悲观,认为经历了前期大幅调整后,债券市场的钟摆正在逐步向有利的一方靠拢。“我们也会积极寻找进攻机会,尤其是部分调整较大的品种已经出现配置价值,如2-3年信用债的配置价值大幅提高,我们也已经在二级市场进行精选及配置”,该投研人士告诉记者。

开源证券一名资深固收分析师对记者分析:从机构配置的角度来说,本轮债市调整也可以看出各家机构风格。与偏向交易风格的机构不同,配置类机构倾向于在大的牛熊周期进行仓位调整,从大类资产的角度来进行切换。他认为债市已经调整到位,对后市谨慎乐观,银行理财目前仍具有配置价值。

投资人更趋理性,投资者保障逐步完善

“确实有些投资人眼里容不得一丁点亏损,但其实大部分投资者,至少从我们行(的客户)来看,还是比较理性的。这一次净值波动后我们客户经理跟客户沟通得很顺畅,客户一是能够理解账面浮亏不等于真实本金亏损;二是表示即使亏损,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接受。我觉得这是一种进步,这几年就是一个信任建立的过程”,一名大型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。

汇总受访人士的说法,与一些媒体渲染的“两极对立”不同的是:尽管现在银行理财“去刚兑”还面临着来自部分投资人的舆论阻力,但大部分投资人较之前风险自担意识更强了。银行理财的投资人,在分化。

“我们会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很多客户声音,比如在APP里怎么展示一款产品,究竟是呈现‘预期收益’还是直接呈现‘累计业绩’;风险提示怎么更突出;怎么加载一些科普性、扫盲性的文章”,一名股份行财富管理部的客户经理,从一线角度还原了每一次舆论风暴给市场带来的正向反馈。他同样指出:越来越多老客户开始认真去“揪”理财产品的说明书,并更注重咨询其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产品匹配。

一名大行理财子公司高管坦言,银行理财净值化提速,促进着理财子公司对投资者的宣传教育和消费者保护加强。他认为面对以保守型和稳健型为主的银行理财客群,有针对性的投资者宣传教育工作做得还不够,投资者对净值型理财产品波动特点仍不够了解。理财产品设计、广告宣传、风险提示、应对舆情、客户投诉处理流程等消费者保护工作的专业性和精细化水平,是理财子公司的工作重点。

实际上,目前已经有理财子公司在强化组织保障,完善制度流程。以建信理财为例,记者了解到其已在董事会下设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,并从制度上保障投资者保护措施全面落实。

这就是行业一种良性的对金融市场波动的反馈,是投资者教育积极的探路方向。这样的探索越多,25.9万亿表外理财才会更为健康发展。